胡庆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化寺京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胡庆学,1974年生,现任职于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
传承人技艺特点:胡庆学在京音乐演奏中主攻管子,管子在京音乐中是领奏乐器。他的演奏技法娴熟,如行云流水,在同代传人中演奏水平较高;在京音乐演奏中,他还常兼奏笙、云锣及其他法器,因此在传承中管、笙、云锣均可以教授。
胡庆学自幼学习河北屈家营音乐,有深厚的工尺谱基础。现在,他掌握智化寺京音乐现存的40余首乐曲的管子演奏谱和工尺谱唱谱,他演唱的工尺谱字正腔圆;他还把智化寺京音乐古工尺谱整理成直观明了的演奏工尺谱,更加方便传承人学习;在钻研古乐谱的过程中,他还根据智化寺京音乐的谱曲规律和旋律特点,将4首已经失传的乐曲复原再现出来。同时,他还录制了多张智化寺京音乐的音乐碟,并在众多重要演出中传播智华寺京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传自明代宫廷,至今已传袭560余年,其内容融合了明代宫廷雅乐、宗教仪式音乐和民间俗乐。传诸今日,已渐渐演变成一项供人参观欣赏的文化遗产。
第26代非遗传承人在演奏京音乐
胡庆学是北京智化寺京音乐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乐队中唯一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除去每天的例行演出,胡庆学和队友们还在对数十首已经失传的曲目,进行着锲而不舍发掘和复原工作。
当下,京音乐的传承仍是通过中国古代的工尺谱和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同一首曲谱经不同的乐师演奏出来效果各不相同。“工尺谱里边的变化很多,1694年古谱的记录唱法和五十年代的录音,是很不相同的”。胡庆学说,如果能够成功复原古谱,在继承的同时,也丰富了京音乐的内容。对京音乐来说,“既是继承,也是发展”。
现今智化寺京音乐谱中共抄录有曲目137首,其中能够演奏的有39首。胡庆学希望能通过团队的努力,让更多的曲目重新登台演奏。
胡庆学说,目前京音乐的第26代传人们,共复原了约十首失传的京音乐曲目,不过仍未在登台演出时演奏过这些曲目。因为这些曲目在他们几位传承人听来还欠些神韵,“这需要几年甚至更久的打磨。不能草草就上台演奏,这是对传统艺术的负责”。
对京音乐的传承和复原,不是一个能够立竿见影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同为第26代传承人的屈永增说:“就像春节我们仍然在演出,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其实对一个民族文化坚守也是这样”。
在目前智化寺京音乐队的8位乐师中,87年出生的王辉是最年轻的一个,2013年,王辉来到智化寺开始了京音乐的学习。现在他已经是北京东城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在乐队中负责笛子的演奏。
王辉告诉记者,在习惯了专业院校的五线谱后转而学习京音乐的工尺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胡庆学学习京音乐时所用的手抄谱
“它的精髓是谱子上体现不出来的,要通过老师的口传心授。”王辉说,“真正学成胡老师那样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浸染”。王辉对胡庆学敬重有加。
“这个旋律也许会在你某天睡前从你的脑子里钻出来。它会慢慢地内化成你的一部分。”王辉这样总结他学习京音乐的体会。
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王辉,在展演之外,也活跃在各种宣传活动中。近年来,通过举办“非遗进校园”“智化寺京音乐高级研修班”等宣传活动,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解,甚至开始学习京音乐。王辉用对京音乐的学习和宣传践行着青年人对文化传承特有的担当。
对于京音乐的传承,胡庆学比较乐观:“国家给你拨款,社会有志愿者支持,再传承不下去,不应该”。借助网络和50年代的录音资料,复原古谱的工作不再需要驱车百里去遍访京津冀周边地区会唱谱的老乐师。“现在我们手机上就能交流,很多发不出声音的古谱也能直接参考当年整理的录音资料。这是一个利在千秋的事”。胡庆学说,下一步他希望能通过各种宣传交流活动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喜爱这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举办‘非遗进校园’后会有很多学生来跟我交流。我希望队伍能够更加专业化,有更多像王辉这样的青年人才。”胡庆学笑着说。
胡庆学在为高校学生讲解工尺谱
“深入其乐,吹出真音;只争朝夕,延音不止。”这是90年代胡庆学进入智化寺学习京音乐时他的老师毕会明先生送给他的十六个字。谈及传承京音乐二十余年的经历,他仍用这十六个字总结。“非遗也好,音乐也好,文化也好,所谓的传承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