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烩面故事
来源:大河报网 2022.04.11
八百里伏牛山河锦绣,七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天时、地利与人和,孕育了“富裕之州”的古老方城。作为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小麦一直是方城的主要农作物。方城人种麦吃麦、吃面爱面,面食一直是方城人民餐桌上的主角。在方城灿若星汉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与面有关的人文故事熠熠生辉。
张良弈面
汉朝名臣张良晚年激流勇退,隐居在方城境内的子房山神仙洞。张良的师友赤松子云游,路过方城,就上子房山去看望张良,在那儿住了一年多。两个好朋友常常在门前石盘上对弈,谁要输了就得下厨,做一碗面,亲自捧给赢家。如果天晴月明,一到夜晚,他俩一个吹箫一人抚琴,山下附近村庄的人都能听到箫声琴声,大家都为他们的友谊而感动。
释之恋面
汉朝的张释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立传的最高司法官。张释之年轻的时候,在方城老家生活,非常爱吃面条。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一般的人家几天也不一定能吃上一顿面条。张释之的哥哥张仲是一家之主。他非常宠爱这个弟弟,便吩咐家仆,保证让张释之每天都能吃上一顿面条。后来张释之离开家乡,去京城长安。临行上路,还要再吃一顿家乡的面条。
刘秀念面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朝令夕改,民不聊生。导致烽烟四起,起义风起云涌。西汉皇族刘秀在南阳郡起兵,渐渐成了气候。王莽听说后,觉得是个心腹大患,派军队四处追杀刘秀。刘秀逃到方城城外,又累又饿,几乎就要晕倒。这时身边经过一位农妇,手里提着瓦罐,要往地里送饭。农妇一见刘秀相貌不俗,倒出饭罐里的面条,坚持让刘秀吃下。刘秀吃了以后,精神大振,扬鞭催马,甩开了王莽的追兵。后来在昆阳大战中,刘秀带领部下九千人,居然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二万军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东汉建国以后,刘秀派人到方城附近,四处打听,要重金赏赐农妇,并请她进宫,专门负责制作面条。可是士兵们走遍了周围村庄,始终没有找到。刘秀直到晚年,还念念不忘:那碗面条真好吃,再也吃不到那样美味的面条了。
李白乐面
唐代天宝年间,诗仙李白奉召进京。李白非常高兴,觉得终于有机会报效朝廷了。可是李白性情豪放,口不择言,很快就得罪了杨国忠、高力士一帮子权贵,又被排挤出京。李白心情低落,只好借酒浇愁,在名山大川间
旅游散心。这一年,他辗转来到方城,到今拐河镇石门山会见他的朋友岑勋、元丹丘、吴筠。几个人在一块,喝酒谈天,非常痛快。说着说着,李白诗兴大发,叫人拿来纸笔,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诗篇《将进酒》,写罢把笔一掷,哈哈大笑。元丹丘按照方城人待客的礼仪,最后端来解酒的酸醋面叶。李白几口吞下一碗,大呼:“好面,痛快,痛快!” 当年李白写诗的地点,就是元丹丘隐居炼丹的场所,就在拐河的青山脚下。
好问叹面
1208年,金朝改方城为裕州,意思就是衣食丰足的地方。元好问是金代的文章泰斗,曾任南阳县令。一天,他应裕州知州邀请,来裕州游览撰文。元好问早就对裕州非常向往,这次一到裕州,看到小麦丰收景象,连连赞叹。他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方城美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八首锦绣诗篇,命名为《裕州八景》,流传至今。当时的裕州知州用本地小麦酿制的曲酒和麦面烩制的面叶招待他。元好问品着美食,翘指称赞:“方城不只景美,面食更美。美面佐酒,越喝越有。妙哉,妙哉!
总督孝面
东汉严子陵,在方城建造了一座钓鱼台。明末蓟辽总督吴阿衡当年在方城时,常在这里读书、会友、商谈国事,或者钓鱼暇思。吴阿衡是当地出了名的孝子,每当垂钓有所收获,回家就动手收拾干净,炖汤下面,亲自给母亲端去。后来吴阿衡离家赴任,他的母亲思念儿子的时候,就会登上这座钓鱼台,遥望北方。如今方城人民还用吴总督孝面的故事来教育后人。
晋商赞面
方城三小的校址,曾经是清朝山陕商人建立的晋履泰会馆旧址。当时以会馆为中心,车水马龙,生意兴盛。那些山陕客商,最喜欢吃牛羊肉。特别一进入冬至,很多人习惯晚上喝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当时山西最大的客商叫秦英生 ,他家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厨娘,叫英娘。她见秦老爷每晚主持议事,非常辛苦,灵机一动,将自己擀好的宽面条烩入沸腾的羊肉汤里,端给东家。秦老爷接过碗,当时一愣。等到半碗下肚,那是又暖又香,治饿又解馋,非常高兴。第二天,就让英娘做给来议事的人吃。这种羊肉汤的面食,多是有钱人家才能吃到。道光六年,皇帝住在独树扳倒井,听说方城烩面美谈,想要尝尝夜宵。州官连忙派人送去。道光皇帝一吃,大喜过望 ,盛赞方城烩面“九州飘香,天下名烩”。
红军谢面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从信阳何家冲出发长征。很多老百姓听说过军队,非常害怕,都远远跑到了山里。红军从泌阳翻山进入方城过山庙村,好不容易见到了一户姓朱的人家。战士们告诉朱家,说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替穷人打天下的。他们已经两天没有吃到热饭了,希望能够得到乡亲们的帮助。朱家人见红军军纪严明,待人和蔼可亲,就帮助把村里人都喊了回来。全村人用擀面条、蒸红薯来招待红军。
力夫做面
解放前后,方城潘河两侧是平民的集市。猪娃市,柴禾市,竹竿市,木器市,粮市......人来人往,夜里灯火通明。潘河桥头有位李三,膀大腰圆,力气过人,经常在集市上帮忙给人装卸粮食,挣钱补贴家用。这一天,李三很晚才回到家,又累又饿。一掀锅里没馍,妻子又回了娘家。很想喝碗面条,自己又不会擀。想来想去,用盐水和了块面,马马虎虎用擀杖擀了一下,用手撕巴撕巴,扔进了剩羊肉汤锅里。做好后一尝,筋道无比,鲜香味美。
第二天,在一块儿干活的工人们都听说了他的新伙食。一传十,十传百,羊肉汤烩面慢慢在方城百姓中流行开来。
同举改面
方城著名烩面店“方城烩面故事”的老板刘同举,是一位退伍军人。1992年,刘同举复员回乡,在化纤厂门口开了一家“同乐”烩面馆。由于诚信经营,精益求精,那些南来北往的司机、常住的居民、厂里的工人,甚至进城的乡亲,哪怕跑很远的路,也要到他的店里,吃上一碗正宗的方城烩面。
在方城,烩面馆虽然有两千多家,但多是街头小店,行业之间缺乏沟通和规范,普遍档次较低、种类单一。2015年,刘同举成立了“方城烩面餐饮有限公司”,对烩面的食材、配比、服务、管理等提出了统一的标准要求,大幅度提升了烩面档次。
有一次,一个东北回来的顾客来吃烩面。说道:“咱方城烩面这么好吃,为啥就走不出碗,跳不出城呢?要是有办法储存运输,外地的人想吃也能吃到,那该多好啊!”这句话刘同举记在了心里,他开始留心钻研,找寻让烩面走出方城的方法。经过长期不断地改进、品尝、找人试吃、通过专家进行论证,2019年,“烩面故事”的盒装烩面终于问世。如今,借助全套流水线设备,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盒装烩面,运往四面八方。同举的创新之路,实现着从方城向外的辐射发展,引领了方城烩面从小饭馆到大产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