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茶”香,跨越2000公里的山海情缘——浙江安吉黄杜村与西部山乡的共富之路
来源:新华社 2023-02-25
初春,浙江安吉。茶园吐新,春笋破土,又一个孕育希望的春天如约而至。
2018年4月,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肯定他们的做法,强调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经过5年努力,浙江近3000万株捐赠茶苗已经在贵州、四川、湖南等3省5县扎下深根,陆续进入丰产期。从安吉黄杜村出发,跨越2000公里山海,这些茶苗在更多山村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缘起:“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也应该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雨水时节,信步在黄杜村万亩茶园绿道,层层叠叠的茶山连绵起伏,刻有“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字样的石碑,印证了一个因茶致富的奋斗故事。
刻有“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字样的石碑立在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万亩茶园边
望向新芽蔓发的茶园,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思绪纷飞。20世纪80年代的黄杜村,曾是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村中全是黄泥路,5个自然村中有3个不通电。
61岁的村民钟玉英是村里首批种茶人。1995年,茶叶科研部门在安吉大溪的一处高山上发现一株野生白茶,并成功通过扦插技术实现“下山”。调研同时发现,溪龙乡的土质、气候、积温、海拔等适宜白茶生长,建议当地政府推广种植。
“起初大家积极性不是很高,政府为了推动产业发展,挨家挨户做宣传,买了一些茶苗让大家种,还把专家请到田间指导,让茶叶有更高品质。”钟玉英告诉记者。
逐渐地,在党员干部带头下,村里种辣椒、种板栗、种毛竹、种菊花的农户,都转行种起了茶叶。从最初的摸索种茶,到如今500余亩白茶山,钟玉英不仅成就了自己,更带动了村里其他农户。分享种植经验,上门技术指导,她毫不含糊,总是倾囊相授。
一片“金叶子”,奠定了黄杜村的发展之路——村容村貌、村民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盖起乡村别墅、户户开上小轿车,黄杜村也成了“中国白茶第一村”。盛阿伟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也应该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这是2月21日拍摄的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万亩茶园
对于捐茶苗这事,村民们也曾有过迟疑:“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别的地方种太多,我们自己的茶叶卖不掉怎么办?”为了统一思想,村里召开党员动员会,“茶叶多了不怕,我们一起做好安吉白茶的品质、品牌,未来市场会越来越大。”在座的不少党员表示。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2018年,黄杜村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随后,安吉陆续派出考察组前往贵州、四川、湖南等地,进行选址、种植、采摘、销售指导。
“茶苗不是捐出就完成了,而是一个长期的产业扶贫行动。帮扶他们,不仅是提醒自己不忘来时路,也为当地带去敢想敢拼的创业精神。”盛阿伟说。
山呼海有应,绵绵帮扶情。5年来,黄杜村捐出“白叶1号”茶苗共计2885万株,茶叶陆续进入丰产期。感念茶苗厚谊,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中寨镇,当地特意将一条路命名为“安吉路”。
村民在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感恩茶园里给茶苗施肥
接力:“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
“月亮出来明又明,感谢浙江黄杜村,千里送苗来到此,子子孙孙不忘恩……”在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1号”感恩茶园里,朴素的感恩山歌在山间回荡。
屯上村平均海拔1600米,山高坡陡,寒冷干旱,不适合庄稼生长,过去到处是荒山荒坡。
“从没想过,这山上能种什么。”67岁的屯上村磨寨河组老党员罗少伦说。2018年10月,满载“白叶1号”茶苗的冷链车,抵达普安县,在地瓜镇、白沙乡建设2000亩“白叶1号”种植基地。
于是,罗少伦将家里的十几亩土地流转给茶园,自己和老伴有时间就来茶园除草、施肥、采茶,工资按天结算,2022年务工工资和土地租金收入有七八千元。
“荒山变茶山、山区变景区,我们手上有点小钱,不必事事向儿子伸手。”罗少伦说,“‘白叶1号’很适合我们这里种植,是致富好帮手。”
村民在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感恩茶园里管护茶树
自“白叶1号”茶苗落户普安以来,安吉县黄杜村每年专门抽派技术人员蹲点指导。2022年3月,普安县2000亩“白叶1号”感恩茶园正式实现开园采摘,采摘鲜叶3.2万斤,加工干茶4吨,产值300余万元。
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廉建宏介绍说,普安县构建了“3655”利益分配机制,即企业共享30%,利益联结户共享60%,合作社共享5%,土地流转户共享5%。2022年,“白叶1号”感恩茶园带动务工2万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245万元。
村民在贵州省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的“白叶一号”感恩茶园里给茶苗施肥
据了解,普安县以获赠2000亩白茶苗为契机,动员群众自发种植,“白叶1号”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普安县还以“白叶1号”感恩茶园种植管护技术标准为示范,带动全县茶园高标准建设,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8.3万亩,2022年茶叶综合产值17亿元。
在四川省青川县,一批批“白叶1号”茶苗已经扎根在关庄镇固井村、沙洲镇青坪村和乔庄镇柳河村,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新希望;在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茶苗吐青了,大山变绿了,不少游客也接踵而来,村民们在家门口开民宿、卖特产,翁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目前,接受茶苗捐赠的3省5县累计推广种植“白叶1号”茶园超过3万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不少外出打工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就业。
携手:扶上马再送一程
所捐助茶苗跨越8个纬度、海拔相差1800米,这么多分散茶园,质量和销售怎么抓?
在参与选点时,浙江茶叶集团就与各个受捐村确定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贫困户有了租金、薪金、股金等稳定收入。
浙江安吉白茶“产业大脑”显示黄杜村捐赠种植在贵州、湖南、四川等3省5县茶苗的分布情况
茶苗从“生根”到“生金”。为提前落实采摘和加工的质量要求,浙江又派出了不少专家能手,前往各个加工厂进行指导,为进入白茶盛产期做准备。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与安吉溪龙乡党委实施结对共建,在科研力量、科研设备、科研经费上予以保障。一旦茶树有个“头疼脑热”,或遇冻害、干旱,研究所的专家就能随时远程会诊。
“茶苗捐到哪里,来自浙江的茶叶加工、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就跟进到哪里,解决受捐茶农的后顾之忧,真正让‘扶贫苗’变成‘致富叶’。”安吉县白茶办常务副主任朱毅介绍。
新的一年,“共富茶”举措再升级。安吉出台相关机制,今后三年每年拿出500万元,对受捐地12个村的白茶种植管理进行考核奖励,对当季春茶按安吉白茶标准加工并进行统一收购包销,助力茶农增收。
游客在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万亩茶园边的咖啡馆留影
茶树长起来了,发展思路活泛起来。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过去没有产业,有了“白叶1号”后,开始吃上旅游饭。去年,全村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老百姓种的蔬菜、养的鸡鸭、做的腊肉都成了热销品,不少人还将自家农房改造成民宿。
西部山里的土特产,也飞入东部百姓家。安吉县搭建了“一片叶子手牵手”合销超市,并先后在余村、黄杜村等设点,帮助销售包括普安红茶、青川木耳等来自各个联盟村的土特产,深受消费者欢迎。
“通过帮扶,黄杜村也收获颇丰。党员群众提升了眼界、转变了观念,产业知名度更高,茶旅融合逐渐兴旺。西部地区群众首创的共富新模式,对我们启发很大。”盛阿伟介绍,除了茶叶帮扶,黄杜村还与受捐村开展支部结对、党建联建,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互助机制。
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富茶”的故事在续写……